中华诗词如何现代化

※发布时间:2019-2-24 17:02:34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研究、探讨中华诗词的现代化,不只是一件对诗词繁荣发展有现实意义的事情,而且也是一件将对国家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。

  何谓现代化?我是从物质现代化与现代化两个层面去理解的。所谓物质现代化,是指当代最新科技、发明创造、材料制作、生产劳动等所构成 的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。所谓现代化,是指适应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与人际交往的人类活动。中华诗词的现代化,即是体现了当代物质现代化与现代化的 诗词作品。

 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史的华美篇章;一部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华诗史。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汉语言文字,但同时也创造了中华诗词。体现汉语言 文字美质的诗词,从她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人们的喜爱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,低吟浅唱,不仅记录了民族的与发展,同时也完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 塑造。

  唐诗宋词元曲是诗词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。清朝是诗词的中兴期,作品数量之多和诗人词人之多都是前朝不可比拟的。但是清朝的诗词高度与诗词影响 力还是无法和唐诗宋词比肩。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对比考察、分析唐、宋、清的诗词面貌,就会发现,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,但却没有本质区别,都是一 样的封建社会,一样的农耕文明,一样的语言体制。也就是说时代并没有给清诗词发展,提供足够的养料与“物质”条件。但是清诗词仍然是我们一份值得珍视 的文化遗产。还由于清朝离我们距离最近,对今天的诗词建设更是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与认识价值。

 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来,中华民族了的现代化道,及至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才进入国家的全面现代化,与世界经 济、文化的融合,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流。经过30多年的伟大实践,中华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现代化也成为当今中国的显著特征。

  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不容忽视。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百年时间里,中华诗词被主流文化完全边缘化。但历史进入上世纪80年代,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 又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。这正应了白居易的一句诗: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1984年中国韵文学会的成立,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,2011年中华 诗词研究院的成立,毫无疑问是诗词发展的趋势需要,是诗词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情。30多年来诗词遍地开花,诗词爱好者、诗词写作者、诗词吟 诵者大量涌现,诗词队伍远在百万众以上,年创作量更是一个海量数字,多得无法统计。对外后,海外华人增多,诗词成为爱国思乡便捷的情感通道,诗词写作 更是与日俱增,蔚为大观。诗词除了反映个人的日常生活外,还以极大的热情与人文关怀,积极参与到中来,以及自然灾难发生时对的温暖与中 来。如、澳门回归,迎亚运、奥运,江南冰雪、汶川大地震,及至现在的“两个百年”、“一带一”建设等,诗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,特别是文化建设中起到 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。

  中华诗词正由复苏复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。这个事实还表现在诗人的当代意识与30多年前比是明显增强了。具有当代语言、当代意象、当代表现手法的诗词作品也相继产生,只是还没有形成诗词写作的共识与主流。

  但是在今天诗词发展形势好的同时,也要地看到诗词写作遇到的困境和问题。一种是诗词观念还比较“旧”,缺乏大胆的创新。旧体诗词 的旧形式、旧格局;对旧的诗词意象、创作方法、表现手法,回味尤甘,津津乐道;他人爱不爱看是一回事,反正我喜欢,我的朋友也喜欢。甚至认为旧体诗词是贵 族文学,用不着献媚社会,讨好大众。一种是想创新但又不知如何创新。一想到创新,就想着如何突破形式、格律、声韵,往往进行一种写作冒险。因此写出来的诗 词既不像新诗,也不能算旧诗,往往处境尴尬,费力不讨好,以致招来非议。今天诗词作品存在的倾向性问题,主要是语言陈旧,不鲜活;意象老套,无生气;构思 板滞,少变化;审美疲劳,不提神。不少旧体诗词容易给人千人一面、读多生厌的感觉。

  属马的今年多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