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 食用百合> 文章内容

兰州:食用百合缘何价落千丈

※发布时间:2021-11-18 23:36:50   ※发布作者:佚名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绝美艳妇自1998年起连续4年,兰州百合的地头收购价每年以10%的速度节节攀升,到去年春天,上涨到每公斤17元。这个价格曾一度被种植百合的农民、加工经销商和官员们称为“天价”。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今年春季,兰州百合的地头收购价突然跌到了每公斤4元多,市场销售价格也一下滑。强烈的价格反差,使百合市场陷入一片混乱,大批的百合被积压,种植农户叫苦不迭,加工销售企业连连亏损。一个“人有”的特色农产品,“天价”为何会“一落千丈”?

  作为一种地域性极强的特色农产品,已有上百年种植历史的兰州百合有着绝对的资源优势。兰州百合是全国四大百合品系中唯一可食用的品系,其果实个大瓣肥、洁白如玉、味醇香甜,除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外,还具有药用、观赏等多种用途。七里河区是兰州百合的最大产区,南部二阴山区出产的百合品质最佳。

  七里河区百合办主任马小平说,兰州百合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,种植区的海拔、土壤、气候条件缺一不可。近年来,曾有河南、安徽、江西、新疆、山西等地引进兰州百合品种进行栽培,均未成功。全国有江苏宜兴、河南洛阳、湖南龙牙等四大百合产地,但其它三大产地的百合味苦,以药用为主,唯有兰州百合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。地域产品的特殊性,决定了兰州百合在国内外市场的稳固地位。目前,在、等市场,因兰州百合寓含“百年好合”之意,已经成为筵席中的名菜。

  截止目前,兰州百合的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,其中占6万多亩,适宜种植的甘南、临夏、定西等地合计种植4万多亩。按照每年采挖1/3计算,年生产百合可达3000多万公斤。同时,规模不等的百合加工销售企业已发展到120多户,其中在百合的集中产区七里河区西果园乡加工企业就有60多户,零散的加工销售户则更多。

  目前,兰州百合绝大部分产品外销,兰州本地市场仅占销售额的5%。、广州、上海等大城市作为兰州百合的主要销售市场约占销售总额的95%,其中20%转口到、、日本、东南亚等地。据了解,在美国、,兰州百合的市场售价达到每公斤80美元。

  在农产品市场普遍不景气,大部分农民增收十分的背景下,百合却使农民实现连年增收,仅2001年,农民种植1亩百合的纯收入就高达万元。一些从事百合经销的业内人士、研究百合产业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管理部门负责人均认为,兰州百合极具特色,发展潜力很大,产业对农民、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民实现增收,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。

  据了解,计划到2005年发展10万亩百合种植面积。届时,仅兰州百合的产量将达到6600万公斤,预计实现农业产值11.22亿元,加工工业产值将达15亿元,相关产业的产品销售额将增长到9000万元。

  笔者近日驱车前往湖滩乡,沿途大面积的百合地里,很少见到耕作的农民和昔日拥有在田头等待收购百合的商贩。湖滩乡王家窑村村主任诚说,往年这个季节是最忙的时候,既要采挖、播种百合,又要忙于销售。今年春季百合商贩不来收,加工厂也不要,百合烂在了地里,不仅3年的辛苦要白费,农民全部的投入也都砸到了地里。

  王家窑村的百合种植大户张子安今年春季收获了5000多公斤百合,到现在仅卖出了50公斤。他算了一笔账:3年生百合,按当时的价格种一亩百合,种子、化肥加上租用土地、劳动力等费用,总投入在9000元左右。3年后一亩可收挖1000多公斤,按现在的价格,每亩收入才4000多元,结果是种得越多亏得也越多。

  王家窑村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900元的贫困村,这里的大多数农民一直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。到1999年,全村仅有27亩百合地,然而目前包括本村和外租土地,村里的百合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。很多村民认为,百合价格一降再降还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,是因为现在种植的百合太多了。

  从事百合加工销售的私营和个体企业在经营了百合价格持续下跌后,亏损最多的上百万元,少的也有三四十万元。他们中的部分人也把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百合面积的“盲目”扩大。西果园乡芙蓉百合加工厂的个体老板石光礼说,1998年百合价格上涨后,很多人都开始种植、加工百合,3年成熟期后这些百合陆续上市,他估算了一下,的百合面积至少有4万多亩,由于倒茬,每年按采挖1万亩计算,一年总共有1万多吨进入市场。而目前国内市场和转口海外的百合总量只有5000多吨,剩下近50%的成品百合属于严重的供大于求。

  对此,产业管理部门和少数百合加工经营户却有不同看法。七里河区百合产业办主任马小平认为,这种估算方法缺少理论依据,仅仅出现卖难就断定供大于求是不科学的。由于百合是地域性极强的特色农产品,随着百合市场的不断拓展,每年的市场缺额在300吨左右,从8月到10月,都基本无货供应市场,现在仅市场的百合销售量每年就以200%的速度递增,去年同样也出现了3个月的缺货期。

  加工经营户吴钢说,百合出现“卖难”是由于去年冬季价格开始下跌后,经营户不敢出货,都在持货待涨,人为地压缩了市场份额,只市场不断货,没有进行正常销售。库里有存货,今年春季当然就无法正常进行收购,造成了百合“供大于求”的。

  七里河区百合办主任马小平说,近两年,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对百合市场的正常秩序产生了消极影响;一是加工质量下降,假冒伪劣产品盛行,部分加工企业将百合加工的成品率从原来的70%人为上升到目前的96%,甚至个别加工户还将外地百合混入兰州百合包装,以假充真,以次充好,还有的直接把泥土、根须、烂鳞片装入包装袋内投放市场;二采挖期内采挖、收购、加工百合的现象日趋严重,而这样的百合根本不能食用。

  据了解,随着兰州百合市场行情的持续看涨,刺激着百合生产、加工、销售各个领域。短短几年间,兰州百合种植面积急剧扩大,加工、销售企业数量猛增。目前,规模不等的百合加工销售企业有130多户,其中在百合的集中产区七里河区西果园乡加工企业就有60多户,零散的销售户则更多。

  西果园乡百合协会会长、百合加工经营户吴尚峰说,数量众多的百合加工经营户,证照齐全的还占不到1/3。没有规范的管理,有些小户借机不断地变换品牌,百合质量参差不齐,却全部流向了市场,严重影响了兰州百合的市场信誉。去年加工户是高价收购的百合,到10月百合价格下滑后,为了保成本,个别人在加工上以次充好,然后低价销售。这样一来造成了连锁反应,所有的经营加工户都不得不跟着降价。

  2000年,主产区七里河区利用国家计委山区产业化示范项目,投资900万元建成一家国有独资企业———兰州百合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,年可储存、加工百合480万公斤。七里河区副区长王安说,组建一家国有集团公司,最初目的是吸纳私营加工、经销企业入股、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,统一包装和销售,“捏成拳头打市场”。

  然而事实上,国有公司和私营公司之间积累的矛盾使这一设想蒙上了阴影。经营户们反映,国有公司没有成为所说的“龙头”企业,反而成为市场无序竞争的“主角”。2000年冬季,兰州百合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在广东打开市场,用低于成本价的特级品与私营加工户的一级品竞争,结果当地市场随即出现了混乱。对此,兰州百合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卞敬平则认为,国有公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虽没有较大赢利,却通过自己的优品了兰州百合的品牌形象。

  百合种植户和私营加工经营商处于“群龙无首”的尴尬境地,强烈要求“归位”,做好培育市场、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服务的工作。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后认为,百合市场秩序混乱,难辞其责。对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管理,没有及时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,是市场混乱的根源。特色产业能否保持健康发展,从某种程度上说,主要取决于的管理水平。

 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观念陈旧,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市场,发展产业,是百合产业做不大、做不强的主要原因。据七里河区介绍,建立国有公司的初衷,是想通过国有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经济实力,规范市场,并在竞争中逐步形成百合产业的“龙头企业”。七里河区副区长王安说,百合实业公司就是竞争者,竞争的结果是市场通过优胜劣汰,最终联合有序的经营秩序。

  大部分百合加工经营户则认为,“越位”直接参与经营,既当“裁判员”、又是“运动员”,在客观上造成了信用的流失。他们认为,企业在市场中都是“运动员”,因为有了“国有”与“非国有”之分,“裁判”就会吹“黑哨”。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民,扶持山区产业,应该把钱用在科研、冷库、母籽繁育等经营户、农民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上。